量词偏误分析的文献综述
量词偏误分析的文献综述
量词偏误分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涉及到对留学生在汉语量词使用中出现的错误的识别、分类和分析。以下是对量词偏误分析文献的综述:
量词偏误类型研究
唐淑宏(2008)在《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中总结了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量词时常见的偏误类型,并通过对考试试卷、作业、作文及交谈中的量词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研究。
苏永锋(2012)、 王晓燕(2015)、 李莉雅(2014)分别对不同国家(如保加利亚、中亚、俄国、阿尔及利亚、约旦、也门、苏丹、埃及)的学习者进行了量词偏误分析,丰富了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正变得更加科学,从基于语料库资料收集逐渐转向以调查和实验为基础的定向性和实质性研究。例如, 菜美卿(2012)、 曹美爱(2017)等通过实证研究对泰国和缅甸学生的量词偏误进行了分析。
软件分析的使用也使得数据更加精确和有说服力。
具体偏误类型及原因分析
不定量词“一点儿”的偏误分析:
A类: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形容词,应使用副词“有(一)点儿”。
B类:需要根据学生表达的意思决定“一点儿”后是否跟否定形式。
数量和货币量词使用错误:例如,日韩留学生常用“十个人份”代替“十个人”,或用“十元钱”代替“这个苹果十块钱”。
时间量词使用错误:如将“半个月钟头”误用为“半个月”。
复合量词使用错误:如错误搭配“一打个”或“半打份”。
教学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