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高中地理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由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也被称为岩溶地貌。以下是喀斯特地貌的一些关键特征和分布情况:
概念与形成条件
概念: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石膏岩、盐岩等)进行溶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形成条件:
1. 具有流动的水,最好是湿热气候可以加速反应。
2. 岩石具有可溶性,主要是碳酸盐类和硫酸盐类岩石。
3. 水的溶蚀作用,包括流水溶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典型地区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
其他地区包括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
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
溶沟:长条状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洼地:由溶沟扩大或合并而成,底部平坦,称为“坝子”。
峰丛: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峰丛被溶蚀形成的浑圆状成片分布的石灰岩山峰。
孤峰:峰林发育晚期,大多数山峰几乎被完全溶蚀,仅残存少数孤立山峰。
石林:突出的石芽形体高大,常高数十米。
钙华:地表水中的矿物质沉积形成。
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
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呈层状分布,内部有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等。
地下河:溶洞中的暗河系统。
天生桥:溶洞顶部塌陷形成的桥梁状结构。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岩石的可溶性、水的溶蚀能力、气候条件(特别是降水量和温度)、地形起伏以及生物活动等。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形态,成为了地理学和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