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时期的厨具

青铜时期的厨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鼎:

鼎是古代最早、最正式的饮食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于煮或盛放鱼肉。鼎的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圆形。鼎还可以作为礼器,象征权力和等级。

鬲:

鬲是一种类似于鼎的炊具,但足部较短,适合煮饭。鬲最初出现在商代早期,后来逐渐演变为盛粥器。

甗:

甗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放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箅,箅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较多。

簋:

簋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黍、稷、稻、粱等食物。形状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二耳、三耳,甚至四耳的。簋也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

豆:

豆专用于放置腌菜、肉酱和调味品。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豆也属礼器的一种,通常成对出现。

盨:

盨是一种饪食器或盛食器,以煮或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为主。盨的形状为椭圆口,两耳,四足或圈足,有盖,盖上有足,取下盖翻置即成另一器皿。

敦:

敦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物,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渐取代商周的簋,与盛肉的鼎配合使用。敦的基本形制是上下内外皆圆,盖与器相合成球体或卵圆形体。

盂:

盂是一种盛饮器,敞口,深腹,有耳或无耳,圈足。盂主要用于盛放饮料。

俎:

俎是割肉用的砧板,作为礼器,是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俎的形状为方形,两端有足,似几。

这些青铜厨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制和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