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在职博士生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博士生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

一、课程设置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博士生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公共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四个部分。

  1. 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是为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设置的。公共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门: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想觉悟。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3)英语: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学术交流和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4)体育: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1.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针对不同学科领域的在职博士生设置的,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门:

(1)专业基础课程:系统学习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2)专业核心课程:深入研究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实践问题。

(3)跨学科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兴趣和需求而设置的。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学科前沿课程: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2)跨学科课程: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课程。

(3)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1. 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设置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课题研究: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2)实习实训: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实训,提高实践能力。

(3)学术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拓宽学术视野。

二、教学安排

  1. 学制与学位授予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博士生学制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6年。学生完成规定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博士学位。


  1. 学分要求

在职博士生课程总学分一般为36学分,其中公共课程6学分,专业课程18学分,选修课程12学分。


  1. 教学方式

(1)课堂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2)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献、网络资源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3)实践环节:通过课题研究、实习实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课程论文等。

(2)学位论文: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经导师审核、答辩委员会评审,通过答辩,授予博士学位。

三、师资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博士生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和学者型企业家。教师队伍中,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等多个职称,涵盖多个学科领域。

总之,中国人民大学在职博士生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旨在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严谨的教学安排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助力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