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做法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规划措施
利用渗透、滞留、储蓄、净化排放等规划手段,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积存和自然渗透,减少城市内涝和雨水径流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周边雨水引入口袋公园滞蓄
结合场地地势特点,通过打造自然地势,使场地外来水导流进入口袋公园内的海绵设施消纳,同时收集北侧道路和南侧小区的径流雨水。例如,沿迎宾路南侧非机动车道建设截水沟,将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雨水引入口袋公园;在海语印象安置小区内北侧的雨水口接驳出水管,将小区雨水引入雨水花台,最后顺地势进入口袋公园。
透水铺装
在项目内部园路(绿道)和休闲平台设置透水混凝土材料,提高路面透水性能,降低雨水径流,实现雨天不湿鞋的效果。同时,开展透水铺装试验段的研究,试验不同配比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性能。
海绵设施多样化
因地制宜设置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旱溪、植草沟等多种海绵设施。例如,口袋公园整体设计为下沉式,绿地完成面高程低于周边道路和小区,使道路及小区径流雨水能够更迅速地汇入绿地。通过各种海绵设施的有机配置,共同调蓄公园内部及周边雨水,实现雨水有序排放,有效缓解市政雨水管道压力,同时初期雨水经过滞蓄、净化,还起到控源截污、净化环境的效果。
植入海绵知识科普
通过科普展示和提升项目,向大众深入阐释海绵城市的先进理念与独特功能,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
保护“海绵体”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同时,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