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翻译实例:如何处理被动语态翻译
在翻译工作中,被动语态的处理一直是让人头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See》这本书中的翻译实例,来探讨如何处理被动语态的翻译。
《See》是一本关于视觉艺术和设计理念的书籍,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向读者展示了视觉艺术的魅力。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关于被动语态的翻译难题。以下就是其中一个具体的例子。
原文:
“The painting was admired by everyone who saw it.”
翻译:
这幅画受到了每一位看过它的人的赞赏。
在这个例子中,原文使用了被动语态,即“was admired”,意为“被赞赏”。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被动语态在原句中的作用。在这个例子中,被动语态的作用是强调画作本身所受到的赞赏,而不是赞赏的主体。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将这种强调传递给读者。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中文的表达习惯。在中文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口语表达中。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可以适当调整语态,使译文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几种可能的翻译方法:
- 保持被动语态,直接翻译:
这幅画被所有人看到后都受到了赞赏。
这种翻译方法保持了原文的语态,但可能会让读者感到有些生硬,不够自然。
- 调整语态,使用主动语态:
所有人都对这幅画表示了赞赏。
这种翻译方法改变了原文的语态,使译文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但可能会让读者产生一种误解,认为赞赏的主体是所有人。
- 调整语态,使用主动语态,并补充说明赞赏的主体:
这幅画受到了所有人的赞赏。
这种翻译方法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同时,又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同时也避免了误解。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选择了第三种翻译方法,将原文翻译为:“这幅画受到了每一位看过它的人的赞赏。”这样的翻译既保持了原文的意境,又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借鉴以下技巧来处理被动语态:
分析原文语境,确定被动语态的作用和目的。
考虑中文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语态。
使用增译、减译、换译等技巧,使译文更加通顺、自然。
重视原文的文化背景,确保译文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传达了文化内涵。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处理被动语态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各种技巧,结合上下文和语境,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原文。
|猜你喜欢:物主代词表格图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