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酱的做法比例
下大酱的比例有以下几种方法:
传统比例
一斤豆子配六两盐和五斤水。
现代比例
一斤豆子配0.3斤盐。
酱泥的干湿适宜,过干则难以团聚成醅,影响正常发酵;水分过多则酱醅过软难以成形,醅芯易伤热、生虫、臭败。一般以三斤干豆原料为宜,约为30公分长的横截面积20平方公分柱体,易于发酵酶变。
具体操作
将黄豆精选,剔除坏的、变质的豆粒和其它杂质,清水洗净,放进锅里加水煮熟,待汤焅净,切不可焦糊,豆粒用手一捻极酥烂,熄火焖至次日上午,豆焖成呈红色。
用搅肉机绞成均匀豆泥。酱泥干湿适宜,过干则难以团聚成醅,影响正常发酵;水分过多则酱醅过软难以成形,醅芯易伤热、生虫、臭败。
酱醅大小一般以三斤干豆原料为宜,约为30公分长的横截面积20平方公分柱体,易于发酵酶变。于室内阴凉通风处晾至酱醅外干(约三、五日),然后在酱醅外裹以一层牛皮纸(防止蝇虫腐蚀、灰尘玷污等),放在阴凉的地方通风处,醅件间距约一寸,酱醅多时可以分层摞起,但以细木条隔开,约一周时间将酱醅调换位置继续贮放如前。
发到一定的程度,里面都长白毛了才好。待之农历四月十八或二十八开始下酱。去掉外包装纸后将酱坯入清水中仔细清洗,刷去外皮一切不洁物;然后将酱坯切成尽可能细小的碎块,放入缸中。缸要安置在窗前阳光充分照射之处,为避免地气过于阴凉,一般要将酱缸安置于砖石之上。
随即将大粒海盐按二斤豆料、一斤盐的比例用清净的井水充分融化,去掉沉淀,注入缸中,水与碎酱坯大约是二比一的比例。然后用洁净白布蒙住缸口。三天以后开始打耙。每天用酱耙子(就是一根木棒下面订了一块板)打耙,大约坚持打耙一个月时间,每天早晚各打一次耙,每次二百下左右,把沫子盛出来丢掉,直到将发劲儿(酱液表面生出的沫状物)彻底打除为止,每天打耙酱会变的很细,等酱发了就可以吃了。此间,要特别注意避免“捂了酱头”——酱液发酵过劲儿而产生异味。为了通风防雨,缸口上要罩上一顶“酱缸帽子”。
综合以上信息,下大酱的比例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条件进行调整。传统比例适用于大多数情况,而现代比例则更适合追求更精细口感和发酵效果的情况。无论采用哪种比例,关键是要掌握好盐和水的比例,以及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控制。